趁丫丫春假,带她到冰岛(Iceland)转了一圈,感慨很多,照片整理出来之后再成文吧。回来过后,看到不少网友留言询问问为什么这么久不发文,觉得很不好意思,承蒙惦记,谢谢。
翻开累积了很久没看的问答邀请,突然“套瓷”这个词频繁地跳入眼帘:
“申请国外PhD套磁信应该避免哪些问题?”
“留学季怎么和美国教授套瓷?”
“美国留学套磁信回复率不高,有什么建议?”
“套磁信的主题应该如何写?”
等等。
不仅是申请美国留学,就是国内学校也有同样的话题,“期末考试时间,学生们各种套瓷,不想被挂科的现象,教师该如何处理?”
突然想起不久前海归又归海的前清华大学、现普林斯顿美女教授不久前发的一个微博(见下)。最近她常收到国内尤其是清华大四学生的邮件,表示对她的科研感兴趣,到了后来她才知道感兴趣是假,套瓷是真,真相是想请她帮忙美言研究生录取,让她这个资深留学生都忍不住唏嘘,于是发微博请清华的学生不要再来套瓷了……
套瓷,也作套磁,是一句北京方言,有套近乎、拉关系的意思,说一个人套瓷,往往意味着找人、尤其是陌生人套近乎,而且很可能对对方有所图。想不到的是现如今,套瓷已经成为出国留学申请者熟悉的一个术语,专指留学申请者和申请学校的有关教授通过Email联系,以达到增加自己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想起几年前,一个我很尊重的老师给我推荐了他领导的一个孩子,说是想到美国留学,让我帮一下。我把丑话说到了前面,申请美国学校全靠自己,有什么具体困难我能帮的帮,能解答的解答,但是不会包办,更不会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这个小孩子网上请教的时候开始还好,中规中矩地问了一些问题,我也详细一一解答。不想后来的画风急转直下,小孩子问我们是否招收研究生,招的话不如我直接把她招了算了。我一听大吃一惊,原来她找关系来套瓷许久是为了走捷径啊,不说我的工作主要是管理为主,而且专业也不一致,就是都一致的话招收一个研究生是需要录取委员会(graduate committee)集体决定的,而且这么小的孩子(20出头吧)就会暗示报酬之类的,真把我吓到了,很想回答一句,“别跟我套瓷,没用”,但还是忍了。
而如今看,这跨国套瓷居然已经是不少申请者的心理了,真感觉有必要澄清一些申请国外PhD或者硕士项目的心理误区。美国大学PhD项目考察一个申请者的硬件包括:
1、GPA(本科或本科+硕士的平均绩点)
一般来讲,每个博士项目都有一个绩点的最底线,低于这个线的话你怎么套瓷都没用的。
2、TOEFL 和 GRE成绩
同理GPA
3、推荐信
三名或以上教授推荐信的分量来自教授本身的分量、背景、位置、推荐信中的内容。直接指导老师的推荐信一般权重最高,此外美国本土教授推荐信的份量一般高于中国教授,来自不同机构学校教授的推荐信好于都是来自自己毕业学校教授的推荐信,等等。如果推荐信中有丝毫怀疑你能力的言辞,哪怕是很隐晦或者暗示,一般也就死定了。但是美国大学一般要求背对背推荐,也就是被推荐人放弃看到推荐信的权利,因此推荐教授写什么你根本无法知道,因此请的推荐人最好要有比较打的把握才好。
4、其他
包括但不局限于申请学生毕业的学校、科研背景、发表文章的水平、社会活动和成就、申请信(散文)等等。
过了申请截止日期以后,学校录取委员会会把所有交齐申请材料的申请人资料汇总在一起,然后决定录取谁。多数情况下,每个PhD项目对美国本土和外国学生的录取比例是一定的,也就是说,不论外国学生的成绩好出多少,外国申请生录取的数字是一定的;而且为了保障多元化,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学生不能过多,也就是说,即使中国申请生的程度很高,能录取的人数也是固定的,这才是关键:你其实是在和其他中国申请学生竞争,只有你的GPA、TOEFL、GRE和推荐信不差上下,这时的套瓷可能才会有点作用,算混了个脸熟吧。如果硬件跟不上,套瓷完全没用。
那么,套瓷应该避免什么,或者说应该注意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好好研究一下该教授研究项目的成果和方向,围绕着专业领域的东西来讲,内容能让教授对你产生兴趣,觉得你有他需要的科研能力,选择你对于项目的帮助是最大的。做不到这一点的话,还是别去套瓷了,弄不好会画蛇添足,反而弄砸了,尤其是那种一个模版群发撒网的几乎无一例外。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打否都感谢支持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