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了一篇网络上流行的题为《恨死美国,爱死美国,中国人为何如此分裂?》的热文,虽对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不置可否,但却很赞同作者最后的结语,只有到了“中国发展得足够好”的程度,也许“美国在我们眼里就不会这么重要,恨或者是爱,悉听尊便”。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也是这样“恨死美国也爱死美国”的人。
在美国生活近二十年,不得不承认在很多事情的处理原则上我已经基本美国化了,所以当同学通过微信委托我照应一位访问学者英的时候,我先把“丑话”说在了前面,我会力所能及提供帮助,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我非常忙,要上班、写稿子、顾家、参加孩子的课外活动等。英要抵达华盛顿国际机场的日子,正好和丫丫的篮球联赛冲突,我要陪送孩子参加比赛,不可能单程开车一个多小时去接机,于是央求我们学校一位年长的华人老师帮忙,接机之后把她送到暂住的地方。
不想就这样的安排,却导致了后来的一些矛盾。等我见到英的时候,她忙不迭地给我大发牢骚,尤其对暂住房子的房东。来前她说公派访问学者每个月补贴不多,因此只能租比较便宜的地方,我说那你只能合租公寓或者租独栋屋中的一间,但因为英是学期中间来的,这两种都很不好找,所以我求住在学校附近的人帮忙暂时收留英两周,好让她来后可以自己去找房子。但英却看好了暂住的地方,于是和房东商议租住一年,没想到房东直接拒绝了,理由是不想长期家里有外人居住,说好暂时帮忙就是暂时,英拉气愤地和我发牢骚说,“你说美国人怎么这么傻啊,送到手的租金都不要。”
之后的时间里,认识我俩的人陆续反馈回来更多英的吐槽。譬如嘲笑美国人真是太穷了,华人更是,接机老师那辆开了十来年的老福特是英反复拿来佐证的事例,最后一定感叹“在中国谁会开这样老旧的破车”啊。再是看不上美国的老房子,“都说美国别墅,却动不动就三、五十年旧,上百年还宝贝似地住着人,在中国早拆了,我们周围稍微有点钱的人家一般每过十年会换新楼住”等等。还有就是美国人死板,美国太没意思,周日很多商店关得早,娱乐地方少,一下班大家各自回家了,想找个人玩都找不到等等。就连给她帮过很多忙的一位同系华裔老师都没有逃过被吐槽的下场,“都说在美国开豪车住别墅,我看这位在美国二十多年的教授过得也不好啊,住的独栋屋不假,但算不上豪华,还在付房贷,开的车也是挺普通的,而且凡事得亲力亲为。哪像我们在国内,家里的杂事儿请人做,房子早都付清了,平时出去热闹多,节假日会出去旅游,比起美国舒服多了”。
开始我一直以为这不过是文化差异,尤其对在国内政府部门工作久了的英来说,认识美国文化需要时间,譬如美国人有很强的节俭意识,凡事尤其喜欢亲力亲为;譬如美国房子建筑质量好,五十年、一百年还可以安全居住当然不会扒掉了;譬如美国人重视家庭下班一般都会按时回家;譬如美国房贷利息低而且能抵税,投资渠道多,鲜有把钱全砸在房子里,因为太缺乏流动性了。我想时间会慢慢让她更好地了解这些差异,更客观地认识美国,这也是美国每年接受大量海外访问学者的主要目的。但更多的回馈却让我觉得英可能是一个“恨死美国”的人,她抨击美国的民主制度虚伪,说美国言论自由是一种假象,她认为美国教育不仅不公平而且比中国落后,等等。好在美国是一个包容的社会,尽管英恨死美国,在公开场合从不掩饰对美国的各种吐槽,但美国的大学并没有排斥她,反而提供各种渠道助她完成一年的访学任务。
一年很快就要结束了,就在所有的人都认为英会义无反顾离开她“恨死”的美国的时候,事情却起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不仅英没有离开,而且还把上高中的儿子也接来了,完全忤逆公派人员到期必须回国的要求,而且这第二年访学的资金还是英自费的,据说英打算再在美国熬上两年好把儿子送进美国的大学,我愕然,不是说美国教育落后吗,这到底是恨死美国还是爱死美国?(心路独舞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文章原题为:这究竟是恨死美国还是爱死美国?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