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苟晶高考被冒名顶替一事被炒得很热,73日官方调查组终于出结果了,从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来看,冒名顶替确实是发生了。改照片、改档案、改名字再改回来、假户籍、假证件等等,这一整个链条的事情不仅涉及了冒名顶替者,还涉及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考生所在中学、招生办、录取新生的院校等,每个环节缺一不可,这样一圈操作下来还真不得不让人感叹。被惩罚的15个责任人构成的这条她根本无法想象的利益链,苟晶用了23年也没有想明白。

不管怎么样,这应该算是迟到的正义对吧,但是这时的网络上却出现了一股「倒晶」之声,一些人揪住她陈述与调查事实之间存在的出入,开始对她进行质疑和谩骂,认为她就算不被冒名顶替,也上不了好大学,别人只不过利用了她放弃的名额,她居然跟受了多大的冤屈似的;而且指责她在细节上「撒谎」,通过夸大自己的成绩来夸大事情的严重性,消费了关注者的同情心,滥用了稀缺的公共资源。某球SHI报的胡XX甚至义正严辞地声明:「顶替苟晶上学案的 15 名涉案者受到处罚,77 岁的邱印林老师被取消退休待遇,这是法律和社会正义给予他们的应有处罚。苟晶撒谎,消费公众的同情心,她精心编造的网络人设瞬间崩塌,无数网友对她的行为表达蔑视,这是她欺骗公众应当得到的道义惩罚」。

Really

这明明是要求苟晶这样一个普通人,在忍受这个不完美世界的既得利益者们长达23年的伤害之后,依旧不可以有任何瑕疵,必须保持一个完美的受害者形象是不是?这样一个悖论本身难道不是新的污名和伤害?面对它,弱小的个体终究都会是被压迫的对象,这样不完美的结构中,我们有什么权利却要求被害一方必须做完美的受害者?换句话说,就算苟晶不是完美的受害者吧,但她受的伤害却是真实的,换在你身上,你愿意被迫改变人生的轨迹来换取这样的消费吗?

说到底,我并不认为苟晶做得对,但我只是忍不住去想,假如苟晶当初没有夸张自己的成绩,她所经历的会不会像其他那些被顶替的人一样不过是一个数字罢了。谁都知道,网络维权很难避免陷入无助的境地,只是对于现实中求路无门的受害者来说,舆论闹大的同时才更有可能获得「相关部门」的关注,也因此人们越来越依赖用推高网络和舆论的力量来解决诉求,也许苟晶当初就是这么想的,也许真的是二十几年她的记忆已经开始和她作对了,更也许这是一种记忆保护模式用夸大的不公平来justify命运对自己开的玩笑,不管怎么样,这其实是一种不完美结构中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也因此在结构不平等的情况下完美的个人元素是极其少见的,受害者的情形只会更糟,但是,无论受害者是否完美,她受到的伤害就在那里,无法抹杀。

我又想起了QD案,在有人别有心机地发布了当天两段不完整的视频之后,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对女方的羞辱攻击:「 明明是她主动追上去的」、「她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像要被强奸了,倒像是王思聪说的,价格没谈拢」、「就这张脸,我的妈呀,LQD才下不了手呢」……在这个案子中,很多人忽视了来自结构的暴力,反而指责受害者没有严词拒绝甚至曲意逢迎,只要不是宁死不屈就等于是默认甚至是乐意进行性行为的,这完全是一种受害者有罪的论调嘛。不仅受害者有罪,某东的强奸案甚至被上升到了爱国的高度,我的手机里一直留着下面的这个截屏,用它来反复提醒我自己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说过的那句话,patriotism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苟晶不完美,我不完美,我们大家其实都不完美,这原本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的不完美社会,一方面是建造着、维护着这样不完美状况的主流群体,另一方面不完美地收获着完美红利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的舆论呼声不是注重改善结构的不完美,却偏要强调我们做完美的受害者,你觉得对吗?

 

 

 

话题:



0

推荐

心路独舞

心路独舞

76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专栏作家,博士,任职于美国大学,《今日头条》千人万元项目签约作者,新浪2015年度教育影响力自媒体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