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选校的纠结,看中美文化和理念的差异


心路独舞


前天我的选校话题引发了读者的热烈讨论,因为中美在文化和理念上的差异,也反映在了选择的角度和观点上面,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第一反映在对孩子住校的观点上,不少读者认为孩子离家是迟早的事情,因此越早锻炼越好。这个观点乍听起来很正能量,但是从教育科学的角度上来讲却有点错得离谱,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是有时间阶段(timing)的。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和家提供给孩子的安全感是最重要的,因此送小孩子长托或给祖辈代养只能是万不得已的下策;到了青春期的时候,父母给孩子的信任、情感支持和情绪疏导是最重要的,这时离家寄宿就有点不妥,有个读者的留言就是典型的支持:


“我就是十二岁半读寄宿,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虽然还是能在交往中得到照顾和成长,但是一旦有些事情导致负面情绪并且没有及时疏导就会有后遗症,并且伴随自己很久(很多年)。年龄太小寄宿可能会让孩子独立,但是自我保护意识也会过强不容易敞开心扉。”


所以锻炼孩子独立的方式有很多种,孩子离家也的确是迟早的事情,但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年龄就武断切割却是一种拔苗助长,青春发育期是非常需要父母支持的敏感时期,也是学会接受自我、形成正确处事原则的关键阶段,这时只要有选择,我想家长应该不愿意也不应该让孩子离家住校的。


二是关于父母要为孩子牺牲多少的问题。中国父母可谓是最能为孩子牺牲的,辛辛苦苦养大了,准备大学、留学的费用还不够,结婚要给孩子买房,还要带孙子辈儿;而美国父母把孩子养到18岁多数就不管了,孩子借贷读大学、打工挣生活费、结婚靠自己、生了孩子自己带等等。即使在孩子小的时候,也是夫妻感情放在第一位,我周围不少的夫妻每年都要出去过两人世界度假,请别人带孩子一周什么的。这次的选校问题,有些人建议我换工作搬家,就为了孩子能上三年自己喜欢的学校,我就要放弃自己做了十几年得心应手的工作,离开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和熟悉的朋友,三年后丫丫上了大学离家之后怎么办?这不是自私的考量,而是为孩子做牺牲是否要丧失原则的问题,在美国的父母很少会做这样的牺牲,因为父母的职责是给孩子尽量提供好的成长环境,这其中并不包括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幸福,我问丫丫是否需要我换工作以便上B校,欣慰的是丫丫的观点非常美国化:“妈妈你应该分开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你要换工作是因为你想换工作,那么就做;如果你要换工作是为我上B校,那么就不做,因为好的学校很多,如果我上了B校又不喜欢怎么办?那工作不就白换了?”


嗯,是亲生的。


第三是有关是否一定要义无反顾往前奔的问题,选A校或者B校的很多人,看到的主要是机遇,这原本没有什么错,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关照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更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忙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因为人一生的幸福真的比成功更重要。在丫丫这个选择上,留在原地也是一个选择的原因就是这里她生活了两年,有她喜欢的同学老师,也有她健康成长的软件硬件,美中不足的事情哪里都有,只要不是影响一生幸福的关键,其他都不重要。


写这个案例的初衷在某种程度上是想揭示一个能够选择的社会和有选择带来的烦恼,不想衍生出来了很多话题。直到现在我和丫丫还在辩论中间而没有最后拿定主意,我想通过这件事教会丫丫怎么做重要的选择,而没法做选择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一放,这算是重要的人生课程(Life Lesson)吧。

话题:



0

推荐

心路独舞

心路独舞

766篇文章 344天前更新

专栏作家,博士,任职于美国大学,《今日头条》千人万元项目签约作者,新浪2015年度教育影响力自媒体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