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
 
最近签约头条问答,每天都在回复教育专栏读者的提问,用我自己亲历的美国教育背景给出建议或做些对比。
 
于是,不意外的,遭遇了不少喷子。我一贯的对策是无视,况且编辑小妹早就叮嘱过了,“老师别理他们啊,读者水平参差不齐,什么样的人都有。”
 
那天我回答了中美毕业生收入的对比情况,参照《由大学毕业生平均收入所想到的》。我还没下线,马上就有喷子现身了,“又是一个玩数字游戏的,你怎么不选卫龙来比较?卫龙辣条国内卖5毛,美国卖12美元,中国大学生购买力是美国24倍。”
 
对吗?当然不对。第一,辣条也许是中国人的消费必需品,却不是美国人的,多数美国人可能都不知道中国辣条是什么,而手机和住房都是。第二,在美国辣条也不是12美元一包,在中国超市里不到1美元,试设想,在美国12美元能吃一顿不错的自助餐,一包辣条12美元一包会有人去买吗?
 
但可怕的是,就这样毫无根据的“喷”居然有不少人“赞”,我觉得非常的可悲。
 
(二)
 
想起不知在什么地方看过的一句名言,在理性终结的地方,两种东西就会诞生,一种是信仰,一种是偏见。
 
于是我一反无视的原则,顺手写了一句回复,“你见过美国辣条12美元一包?你确认你来过美国?”
 
之后就忘到脑后了。
 
过几天助理告诉我说,我们不理还不行,对方不依不挠,“自己去亚马逊搜,质问别人之前先动动脑子?或者动动手?”。看我们没理,他继续追,“你说啊,到底多少钱一包?”我们这才搞明白他是在亚马逊查出来的12美元10包(拜托不是1包),还是国内网商邮寄到美国来的,打进去了邮费,天知道在美国谁会去买。
 
有网友指出了他的错误,助理也留言请他说话实事求是,他突然来了一句反驳——你们美国不是讲言论自由吗,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我突然想起一位作家好友对喷子的定义,不禁哑然失笑——你三观和他不一样,他喷你;你不听他的,他喷你;你敢反驳他,他喷你;你列了很多证据给他证明了你说的是对的,但是他不爽了,你让他不爽,他喷你;你决定不理他了,他又觉得你敢无视他,他喷你。
 
(三)
 
最近,哈佛大学宣布取消了10名本已收到了录取通知的新生的入学资格。
 
这些新生被取消录取资格的原因是在社交媒体中发布了不当言论,他们在脸书的小群里分享嘲讽性侵受害者、犹太人大屠杀、遇难儿童的表情包,哈佛大学于是决定,撤销入学许可是最终决定。
 
一时间,中文社交媒体中的很多标题党,迅速以#新生因发表情包被哈佛开除#而大做文章,不少人指责质疑哈佛是在扼杀社交媒体的言论自由,有违美国宪法。
 
(四)
 
那么,美国有绝对的言论自由吗?
 
当然没有。
 
让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人的天赋人权包阔:言论自由(speech)、宗教自由(religion)、集会自由(assembly)、出版自由(press)和向政府请愿自由( petition thegovernment)。但这些自由并不是完全没有边界的,其实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拥戴的言论自由权利同样受到内容、场合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色情、煽动暴力、造谣惑众还有仇恨的言论,都经常不在保护范围之内。
 
显然哈佛学生在社交媒体极具冒犯性的言论就落在不受言论自由保护的范畴,而且也显示出这些新生在“判断力”和“品格”上存在的缺陷,作为私立大学的哈佛完全有权利收回当初的录取决定。
 
(五)
 
社交媒体的不当言论是有代价的,哈佛大学这次并不是第一例。
 
今年三月间,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入境美国时,海关官员检查大半年前她在微信的聊天纪录,她有向朋友透露“我不喜欢这个学校,只是临时挂一下身份”,在被盘问三个多小时后,她被遣返回中国。
 
不少人都听说过达克效应吧,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表现为“对自己无知这件事本身的无知”,就像喷子对辣条在美国价格这件事儿,就像他们在社交媒体中言论的毫无边界,就像他们对美国言论自由的谬解。其实无知并不耻,正视无知也不丢人,但无视自身的无知,还要耻高气昂、自以为是地,对异己进行抨击和迫害,这才是最卑鄙、最可怜和最可耻的地方。
话题:



0

推荐

心路独舞

心路独舞

766篇文章 335天前更新

专栏作家,博士,任职于美国大学,《今日头条》千人万元项目签约作者,新浪2015年度教育影响力自媒体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