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小小的面条,但能国际化,也可以做得很大

自从负责系里实验室的安全以来,每周一天的实验室安全检查便成了雷打不动的惯例。做这项工作最难避免的是遇到不好应付的“钉子户”,而且常是年龄比较大、资历比较深的老教授,沟通起来就会比较困难,这时我就会和学校同行检查的好友悄悄抱怨,此时倒真希望有到一定年龄必须退休的强制规定了,因为做过安全管理的人最常体会到的一点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往往需要......
从选校的纠结,看中美文化和理念的差异
心路独舞
前天我的选校话题引发了读者的热烈讨论,因为中美在文化和理念上的差异,也反映在了选择的角度和观点上面,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这周是丫丫的春假,去年我们两人春假飞冰岛、感恩节周飞伦敦,跑得有点厌倦,加上高中篮球赛季刚刚结束,疲倦的丫丫坚决要求今年春假宅在家里。
结果也没宅成,或者说至少一半的时间没宅。
原因呢?之前在《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教孩子学会在挫折和失败中看到希望》一......
在美国二十多年,参加过的公众听证会(Public Hearing)不算少,像昨晚那样在公共听证会上代表一方主要发言还真的是第一次,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两年前我们从周边郊区的山里搬到了我任职大学的市中心,上班开车只要三五分钟的样子。离大学近了上班就方便了,这是好处,坏处是离学生群体也近了,尤其有些孩子可能就租住在周围的一些公寓和连栋屋里,交通流量比较大,没有那么安静了,尤其是周末有橄榄球体育比赛的时......
不久之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家庭标配和美国梦》的文章,其中提到美国家庭的标配是一栋房子、两辆车、两个孩子和一只狗(宠物),读者问了许多问题,譬如这样的标配适合任何人吗?还是只适合中产和中产以上的阶层,底层人的生活怎么样?
美国的确是一个有阶层的社会,但对阶层本身的存在和划分方式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用来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有不少,譬如财富、收入、教育、职业、以及是否参与特定的次文化或社交圈来......